海西州從規范種植流程、強化技術培訓、健全電子檔案等方面入手,全面提高枸杞標準化生產水平,引導枸杞產業健康、有序、穩步發展,著力打造全國最大的有機枸杞生產基地。
一是加快制定完善特色產業的生產技術規范和技術標準!恫襁_木綠色枸杞生產技術規程》和《柴達木綠色枸杞生產質量控制規范》已于5月22日通過有關專家審查,從柴達木綠色枸杞的產地選擇、品種、種苗繁育、栽培管理、病蟲害防治、采收等關鍵環節為全州綠色枸杞的生產提供技術支撐。
二是嚴格把關穩步擴大標準化生產規模。在鞏固已建成3萬畝枸杞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的基礎上,今年繼續實施3萬畝枸杞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建設,以示范基地、示范龍頭企業和示范戶為引領,采取“企業+基地+農戶”、“專業合作社+基地+農戶”的方式,組織枸杞種植戶嚴格按照綠色食品枸杞行業標準要求,統一開展病蟲害防治、有機肥施用等標準化田間管理工作。經嚴格篩選,格爾木市大格勒、都蘭諾木洪、德令哈懷頭他拉、柯魯柯等4個種植區為標準化示范區,諾木洪農場、大雪山實業有限公司、格爾木源鑫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、柴達木藥業等4家企業為示范龍頭企業,確定枸杞標準化生產示范戶100戶。
三是加強枸杞種植專業技術培訓。積極組織枸杞種植戶利用春季剪枝、開園清園等集中農忙的有利時機,采取晚上講授理論,白天現場指導的方式開展枸杞剪枝、定型技術及病蟲害統防統治培訓。截至目前,已組織培訓枸杞種植戶1300人。
四是提高農殘監測技能。加大對投入品的監管力度,從源頭上控制高殘劇毒農藥在枸杞種植中的使用;積極推行枸杞病蟲害統防統治技術,并加大與國內生物農藥、化肥生產企業的合作與研發力度,推廣使用生物農藥和低毒農藥,保障產品品質優良。組織格爾木市、德令哈市、都蘭縣、烏蘭縣四個地區的31名技術人員開展了農藥殘留檢測培訓。同時,配發8臺農殘速測儀,組織相關監測站工作人員攜帶儀器分頭開展監督指導工作。
五是建立枸杞種植基地檔案。利用柴達木枸杞網建立枸杞種植基地檔案電子管理系統。該系統的應用,將對枸杞基地標準化生產及基地產品的質量安全監管起到便捷、有效、可追溯等促進作用。目前,基地信息錄入工作正在有序進行。
|